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這本「Wing Chun Kung Fu/Jeet Kune Do A Comparison」,
這本書雖然號稱第一冊,但實際上從頭到尾也只有出過這一冊,
這本書我記得好像是由William Cheung(張卓慶)邀請Sifu Ted合編的,
內容主要是在將詠春與原本截拳道做相互對照,對照的內容從站樁、移動、拳路、手法、
腿法以及聯合應用都有,當然書末篇也不能免俗地介紹了兩種武術
在面對不同警急情況的防身手段;
目前分類:截拳道相關 (49)
- Mar 23 Sun 2008 21:09
截拳道技術參考書系列介紹(二)
- Mar 19 Wed 2008 20:50
截拳道技術參考書系列介紹(一)
這系列文章,是我用來介紹一些關於研究原本截拳道理論與技術的一些參考書目,
讓各位同好可以瞭解其實原本截拳道研究還是有許多可依循的書籍,
其實類似的書單在振藩核心會的網頁上也可以找得到,
我只不過是以我個人的經驗,將一些我自己覺得可以優先閱讀的書籍挑出來而已,
如果各位同好有其他更棒的資訊,也希望能夠不吝與小弟分享~
- Mar 17 Mon 2008 20:39
簡述截拳道「警戒式」與簡單、直接之關連
戰鬥體、構,是各種武術的基本架勢,
用以串接系統內各項戰鬥技巧以行攻防之道。
警戒式(OGP)之於截拳道,係用以串接截拳道的拳、
腿戰鬥技術以行格鬥目的的結構,其架構涵射了原本截拳道內有關「簡單」、
「直接」的重要概念,警戒式如何將這兩項概念付諸於具體應用,以下做簡略的介紹:
- Feb 27 Wed 2008 08:24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十四篇)
格擋三招(Three Parries)
五輪書所載:『格擋三招如下所示:
1.你在逼近對手時,先格擋住他砍來的刀,讓他以為以要以太刀刺他的眼部,
接著把他的刀引向你的右肩。
2.第二招名為「擋刺」。先擋開對手刺來的刀,並讓他以為你要刺他的右眼,
其實你的太刀卻往他的頸部砍去。
3.第三招則是:對手向你出刀的時候,你用短太刀相迎,以虛招應付攻過來的刀,
並同時向前逼近,彷彿你要以左手重擊對方的臉。』;
- Feb 21 Thu 2008 08:23
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Percipience)或者稱察覺力是武術修行者應該具備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感知力,才能在搏戰時從細微的變化中透悉對手的意向、
捕捉對手的反應,並適時地給予截斷或趁虛而入。
- Feb 14 Thu 2008 08:25
OGP(二)
接續要討論OGP上身的架構,人體的重心位於軀幹的中心軸線上,
而練武者的通常知識都曉得,人體許多可造成嚴重或致命的要害,
大部分都集中於這條中心軸線上,例如包括眼睛、鼻梁、人中、
下顎、心窩、下陰,所以當這條中心軸線被侵犯時,不但意味著重心的被破壞,
還表示人體極有可能因這些主要要害受擊而蒙受嚴重的損害,
所以,為了在搏戰中能給予這些主要要害應有的保護,
OGP的上身結構做了以下的設定:
- Feb 11 Mon 2008 08:25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十三篇)
氣勢凌敵術(Comparing Stature)
五輪書載:『「氣勢凌敵術」是指,每次與對手逼近的時候,勿將任何部位縮回。
伸長你的腿部、腰部及頸部;使你的臉部與對手的臉部對齊。
氣勢凌敵術的用意是要壓過對手的氣勢。
於是,你便高對方一等,此時可以猛力出擊。』;
- Jan 25 Fri 2008 08:25
截拳道就必定是運動戰?
原本截拳道的技術背景係由西洋劍和拳擊吸收而來,所以在技術上融合了這兩種武術的特色
,例如靈活的步法、快速的移動、還有截擊、突擊、遠攻等,無可否認的,原本截拳道所展現的
技術動作,充分地表現、印證了其確實係從這兩種武術變化而來的事實,至少,有極大部分的元
素是如此。
- Jan 25 Fri 2008 08:25
OGP
李小龍的武術成果中很重要的一項成果,
就是將自己在香港時所學的武術功底和赴美發展後所研究的西洋劍、
拳擊做連結,發展出原本截拳道的雛形,而這連結不同技術動作的鑰匙,就是警戒式(OGP)。
- Jan 18 Fri 2008 08:25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十二篇)
如影隨形(The Body of Lacquer and Glue)
五輪書有載:『「如影隨形術」的核心概念是:一旦逼近敵人身體,就緊隨不放。
當你逼近對方的時候,要使勁貼緊,包括頭部、身體及腳部。一般人只以頭部和腳步
逼近,卻沒有運用他們的身體。把你的身體也貼向敵人,勿留一絲奉隙。』;
- Jan 15 Tue 2008 08:25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十一篇)
秋猿身形(The Body of the Shuko)
據五輪書所載:『這種動物的手臂從來不伸直。你向對手逼近時,切勿有伸長手臂的意圖,
而在對方還沒有出招時,你要迅速挺進。你一旦想伸臂向前,身體就會自然後縮,因此要以速進
為念,將全身上下視為一體來出擊。在一臂之遙的距離,全身齊進的攻擊容易奏效。』;
- Nov 21 Wed 2007 08:28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十篇)
攻擊與試擊(The Strike and the Hit)
五輪書載:『出刀可分為「攻擊」與「試擊」。「攻擊」的核心概念是:無論如何出招,是以有意識且有目標的方式出刀。而「試擊」則是上前與對手交鋒時的反射動作。有時候你也可能使出氣力,一舉殲敵,此即試擊。攻擊是有意識地使用太刀。務必明辨這一點。無論你將要攻對方手部或腳步,你都先予以試擊,然後再發勁加以攻擊。試擊可視為一種試探。熟諳其中差異,自然能夠體會其奧妙。』;
- Nov 12 Mon 2007 08:28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九篇)
兩節奏攻擊(The Double-Action Rhythm)
關於兩節奏攻擊,五輪書所載:『當你向前攻擊對手,對方迅速後退然後立刻反擊,你先假裝出招打向他招式結束的位置,然後在確實攻擊他退守的位置。這一招就是所謂的「兩節奏攻擊」』。武藏在書中提供的情況,是在於我方先攻向對手,待對手回擊,我假意應招,卻突然攻向他回擊將收招之處,或者攻擊他回擊時所漏的空門,這當然是一種兩節奏攻擊的運用,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並非兩節奏攻擊所能使用的唯一情況。
- Nov 07 Wed 2007 08:28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八篇)
本篇欲著手將水之篇所列舉的招式與原始截拳道做類比,由於我對於二天一流和劍道的內涵與實際運用完全是個大外行,書中所列的技術,我只是靠著其文字所呈現的感覺推敲其體現之風貌與成招的意義,因此,這樣情況下所做出的比較結果,有些內容可能是我個人的誤讀,或者硬拉硬湊而成,難算得上客觀與詳細,所以歡迎對宮本武藏的劍術或者對劍道有研究的朋友能夠不吝指出我的錯誤,讓我能更快找出並修正錯誤;
- Oct 29 Mon 2007 08:28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七篇)
本篇介紹水之篇中所強調「有勢無勢」下篇(The Lesson of Stance/No Stance Part 2)
「有勢無勢」下段載:『 這就是化有勢為無勢的原則。其核心概念為揮刀斬敵,無論要運用什麼或是如何運用。無論是格檔、拍打、重擊、迴刀或輕敲對方鋒利的刀刃,各位都必須明白,這些全都是斬殺敵人的機會。心中若想著「我要格擋」、「我要打個虛招」、「我要砍下、迴刀、輕敲」,是無法克敵致勝的。重點是,要知道任何時機都是斬敵致勝的時機。』;
- Oct 16 Tue 2007 08:28
轉文:關於截拳道的二三事
以下文字轉自王老師 勃強的網站,網址:http://bcw.no-ip.org/ws/
原帖連結< 黃錦銘論截拳道的起源 >
無聊逛到的相關討論話題< 台灣詠春論壇討論串 >
內文提及李小龍與詠春的一些淵源,
我將我的感想以紅字標記,
大家可隨意聊聊。
- Oct 12 Fri 2007 08:29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六篇)
本篇介紹水之篇中所強調「有勢無勢」上篇(The Lesson of Stance/No Stance Part 1)
五輪書載:『所謂「有勢無勢」是指,本來沒有什麼應該要採取的持刀體勢。然而,既然有五種持刀方法,便有了體勢。依據對手發動攻擊的時機,也依據他的攻勢與氣勢,無論你把太刀置於何種體勢,你的太刀只是一心想俐落地斬敵獲勝。依據情勢,若你想把太刀置於落低於上段體勢的位置,那便是中段體勢。依據情勢,若你把太刀提高到略高於中段體勢的位置,那又成為上段體勢。按照太刀的位置,下段體勢可能往上調整,而成為中段體勢。這表示,依照情勢,左右脇體勢可能向中挪移,而成為中段或下段體勢。』;
- Oct 09 Tue 2007 08:29
截拳道與五輪書的比較(五篇)
太刀之道與直拳之道(What is Called the Way of the Sword and What is the DO of Straight Lead)
五輪書摘文:『所謂「通曉太刀之道」,是指即使僅以兩指持著我所謂的「太刀」,仍然能夠清楚自己的動作而用刀自如。快速地揮動太刀,反而違背了用刀的原理,而變得難以施展。必須以你所能夠駕馭為度,揮刀才能夠平穩。假若揮刀如同揮扇子或匕首一般,便是不符合太刀之道,必然難以發揮太刀的威力。若以一般所謂「小刀快切」的方式來運用太刀,則無法斬殺敵人。假若想要揮刀直劈,先順勢舉刀即可。若向側面揮刀,就自然而然讓太刀回到反方向。無論在什麼情況裡,手肘要完全舒展開來,再用力一擊。這就是太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