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介紹水之篇中所強調「有勢無勢」上篇(The Lesson of  Stance/No Stance Part 1)


        五輪書載:『所謂「有勢無勢」是指,本來沒有什麼應該要採取的持刀體勢。然而,既然有五種持刀方法,便有了體勢。依據對手發動攻擊的時機,也依據他的攻勢與氣勢,無論你把太刀置於何種體勢,你的太刀只是一心想俐落地斬敵獲勝。依據情勢,若你想把太刀置於落低於上段體勢的位置,那便是中段體勢。依據情勢,若你把太刀提高到略高於中段體勢的位置,那又成為上段體勢。按照太刀的位置,下段體勢可能往上調整,而成為中段體勢。這表示,依照情勢,左右脇體勢可能向中挪移,而成為中段或下段體勢。』;

        由上述記載可知,一開始砍殺或搏鬥都是依循著本能的反應,沒有特別所謂的架勢,但經過經驗的累積和演進,由隨意或隨情況站立、躺臥、蹲踞廝鬥,逐漸演化出可攻可守的戰鬥姿勢,架勢遂此而成行,成為大部分武術的根本,用以發揮一切技巧的骨幹,於五輪書,五構是基本的架勢,之後的劍數技巧建構於五構之上,而於原始截拳道,根本的架勢,就是我多次提及的OGP;

        可是我們需認清一點,訂立架勢,並不是要死板的守於一定形式之中,五構固然重要,但若五種架勢總只是單調的切換,不但動作的徵兆明顯,且僵化呆板,毫無流暢性與適應性可言,我相信五構在實際的運用上絕不是死死地上段、中段、下段、左右等有跡可尋且容易被人看出攻擊意圖的制式切換,而是依照敵人的狀況或自身進攻的意圖而不斷做細微地變化調整,讓人無法捉摸到底是使用哪一個構,對於原始截拳道,亦是同樣的道理,雖然採OGP時,會將gun slight朝向對手,一方面用以瞄準,一方面利於出拳,但如果只是死守著gun slight,甚至為了保持OGP而全身僵硬,不懂得將gun slight略高、略低、略左、略右做細微調整,或因勢調整兩腳的間距,以變化不同的拳路和攻擊方式,這樣僵化的架勢,有時候反而比不用架勢單憑本能的打鬥來得更糟;


        所以,搏戰中維持架勢的正確性固然重要,但是能活化架勢的流暢性更為重要。如果說憑著原始本能打鬥是一種建立於自然的模式,那麼架構的成形與技術的鍛鍊就是一種建立於反自然、機械化的模式,但這指的是練習架構與技術初期所能允許發生的情況,當經由反覆的淬礪洗鍊之後,便要邁入將原本反自然、機械化的動作轉化為慣性的本能,重新建立一種有技術、有效率打鬥的自然模式,這便係所謂的「因無法而成法,成法而不囿於法」,便是武藏由基礎的五構入手,後至將二刀流自由揮灑的二天之境,便是李小龍曾說:『未練武時,一拳只是一拳,一腳只是一腳,練武後,一拳不是一拳,一腳不是一腳,而精深後,一拳又是一拳,一腳又是一腳』的意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gyygoto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