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愷老師在拜李小龍為師之前曾少林武術、太極拳與拳擊,並曾代表上海拳擊隊拿下中國當年的中量級拳擊冠軍, 李愷老師在1967年成為李小龍洛杉磯振藩國術館裡首位註冊的學生,也是李小龍後院教學的學生之一,曾為「振藩截拳道核心」總會創會核心成員之一(振藩截拳道核心總會現已解散,現存李小龍基金會),後來則致力於推廣中國武術;

         以下影片是李愷老師回憶李小龍當初的交學內容與訓練技巧,李愷老師在影片開頭至3分23秒的部分所示範與講解者,在說明李小龍為了改善強力打擊時動作徵兆過大並使速度變慢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反應訓練以培養出良好的「雷達系統」(此處強調的雷達系統是一種對目標的位置與距離判斷的準確度,和我之前所提到的感知能力略有不同),方式是在引把練習中將打擊深度分為零到五個等級,零級是不接觸靶的「空擊」,第一級是拳頭只輕輕地碰觸到靶面後便快速回收的「輕觸」,而第二級至第四級是逐漸增加打擊深度,第五級則是完全打出滲透距離;

 

         李愷老師說道這樣的練習反覆訓練意念與身體的協調性,我想原因大概是這樣的訓練能讓我們從想要打很重的念頭逐漸轉移至專注在以最快速度出手的想法上,並以在快速伸出手臂--對靶面做不同深度的打擊--快速回收手臂的過程間鍛鍊肌肉收縮的敏銳度;

 

         而且,為了讓出手速度更快,身體就得保持輕鬆與彈性,輕鬆與有彈性的身體在做動作反而能更自然流暢,動作的徵兆也變得更為隱蔽,而高速度的出擊卻不失去強大的打擊力道,李愷老師後來提到李小龍的動作為什麼能夠如此得快(具體的表現如同電影龍爭虎鬥中與空手道家在校場黐手的那幕),原因就在於李小龍的身體保持在輕鬆而彈性的狀態;

 

影片來源:http://uk.youtube.com/watch?v=kIxoA5VG3jg&eurl=http://tw.myblog.yahoo.com/jw!JLTlk1WVFw4LENnEe.EO796kz3ol7Ac-/article?mid=982&prev=985&next=859

 

 

 

影片中提及的訓練除了能培養打擊的速度與身體在動作時的輕鬆與減少徵兆外,同時也利用打擊不同的深度鍛鍊力量的控制,如果我們擁有良好的力量控制能力,那麼應用在打擊上時便能視情況的不同而施展不同力度的打擊,簡單的例子就如以輕快的刺拳干擾對手製造空門,而以迅猛的直拳給予對手破壞性的傷害,在表面上看來,刺拳與直拳在速度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實質上確有著力度的差異,但這是對手所不容易直覺瞭解的,所以力量控制巧妙就在這裡,視情況以不同力度打著看似相同的拳種時,可以給對手帶來威脅或困擾,而自己也可藉由力度的控制減緩肌肉的疲勞;

        此外,在做組合拳時,亦可視打擊的部位施以輕重不同的連拳,例如在衝開對手防禦或誘出對手空門時使用輕拍,而真正要打擊對手脆弱部位或空門時才施以重拍,輕重交替的連續打擊有助於保持肌肉的輕鬆而讓打擊的節奏較為明快,也不至於因拳拳都是重拍而導致肌肉過度強直而影響速度或加快疲勞。

 

         平日藉由影片中的訓練方式或以不同力度做組合拳的練習,是培養快速而無徵兆的打擊與力量控制的方法之一,相信對以上訓練勤加練習應能在搏戰中在身體控制與打擊水準上會有相當的助益。

 

         附註:影片後段提及李小龍小時候父親交他太極拳及李小龍亦收藏及研究太極拳的事蹟,用來解釋李小龍的動作雖然感覺剛霸迅猛,但實際上他也是以一種類似太極拳鬆柔的概念去驅使自己的身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gyygoto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